以下为参加北京地区导游资格考试科目五的导游词,包括天安门、故宫、长城、颐和园、十三陵。内容参考了多个导游课程、B站、知乎、北京导游手册的多个内容来源,恕不一一备注了。

考试要求

基本概况

  1. 人机景点讲解10分钟,分值占比55分
  2. 综合能力题时间为27分钟,共计33道题,分值占比45分

第一单元

考试形式

  1. 考试开始后,系统自动进入第1单元并抽取景点讲解题1道,考生在准备完成后,手动点击“开始录制”按钮进行录制作答。
  2. 试题回答完毕后,考生可点击“回放视频”按钮回放录制的答题信息,回放过程中可随时点击“结束回放”按钮停止回放。
  3. 如需重新回答,则点击“重新录制”按钮进行重新录制。重新录制后,之前录制的答题信息将被覆盖,考生需再次点击“回放视频”按钮回放录制的答题信息。如
  4. 确认本题答题完成则等待本单元倒计时结束。

考试内容

以下题目抽取讲解题一道,录音作答:

  1. 天安门:介绍天安门城楼及建筑特点,介绍金水桥、国旗及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正阳门、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
  2. 故宫:介绍故宫的历史沿革;详细介绍整体布局;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和陈设的功能及特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间。
  3. 天坛:介绍天坛的历史沿革、布局特点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间;圜丘坛、祈年殿的建筑特点、用途及附属建筑功能。
  4. 颐和园:介绍颐和园的历史沿革、宫廷区主要建筑的功能及特点、万寿山前山主要建筑的功能及特点。
  5. 十三陵:介绍十三陵历史沿革;长陵布局及祾恩殿;定陵地宫及发掘过程。
  6. 长城:介绍长城历史、基本构造及功能;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年代;关沟、居庸关、八达岭长城。

讲解要求

  1. 讲解时要覆盖题目中各相关知识点,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 讲解要有现场感,设计出合理的游览路线,或按照顺序进行讲解。
  3. 讲解时要注意景点中各景观之间的衔接

第二单元

  1. 第1单元结束后进入第2单元“综合能力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
  2. 考生答题过程中需按序作答,所有单元均不能提前结束进入下一单元,进入下一单元后则无法返回上一单元重新作答。
  3. 考试过程中,考生不得提前交卷,答题完毕后需等待系统自动收卷

导游词

概览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古都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建城也已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为蓟国的都城蓟,其位置位于现今的西城区广安门一带。春秋时期燕国灭蓟国,北京成为古燕国的都城,其位置在于现今的房山琉璃河。后来北京有过广阳、幽州、范阳、幽都、大兴、南京、中都、大都、燕京、顺天这些名称。到了明朝改名为北平,后又正式设立为北京,这是北京名字的起始。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并以“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从此之后,“北京”这个曾经在历史上往往被用作“多都制”之京号的名称,方才彻底转化为一个地名。

北京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公园、皇家园林颐和园,还有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北京的市树为国槐和侧柏,市花为月季和菊花。北京有我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有中国科学院等科学研究机构和号称中国硅谷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每年获国家奖励的成果占全国的1/3。北京也是全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共有高等院校59所,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全国最著名的学府。北京还拥有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24家图书馆,门类众多的博物馆已超过百家。

好了,以上就是北京概况,你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呢?


天安门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天安门参观游览,我是您今天的导游,我很荣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游览,下面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解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眼前的这座城楼就是天安门。天安门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最初叫做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意思。清顺治年间重修而改名天安门,取艺受命于天,安邦治民。迄今为止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建筑造型庄重浑厚,宏伟典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城楼通高34.7米,城台上的大殿面阔九楹,台下有五个门洞,象征封建帝王的九五至尊。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黄琉璃瓦顶,南面设有菱花隔扇,门窗36扇。大殿内外立有直径2米的巨柱60根,天花斗拱良方等处均绘满了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明清时代,天安门的门桥行走规制森严。中门为皇帝进出专用,皇帝每年冬至往天坛祭天,夏至去地坛祭地,孟春赴先农坛耕吉田都要出入天安门。皇帝的父母可从中门入宫,皇帝大婚,皇后可从中门进入一次,新科状元等金殿传胪后,可从中门出宫一回。除此之外严禁任何人进出,否则是要治重罪的。中门左右的两座旁门共宗是王公贵胄和三品以上文武百官通行。各位游客朋友,天安门士明清两朝历代帝王金凤颁诏的重地,凡育国家庆典,新帝即位、皇帝结婚、册立皇后,都需要在此举行颁诏仪式。那什么是金凤颁诏?届时会在城楼大殿前正中设立宣诏台,由礼部尚书在紫禁城太和殿奉接皇帝诏书,盖上玉宝,把诏书竟放在云盘内,捧出太和门,至于抬着的龙庭内,再出午门,登上天安门城楼,然后将诏书公放于宣诏台上,由宣诏官进行宣读,文武百官按等级依次排列于金水桥南。宣诏完毕,就把皇帝诏书贤放在一只木雕金凤的嘴里,再用黄绒绳从上系下,礼部官员拖着云朵盘在下跪接,接着用龙庭将诏书抬到礼部,经黄纸誊写,分送各地,布告天下。这种颁发封建帝王圣旨礼仪的全过程,就叫做金凤颁诏。

1949年10月1日,就是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如今的天安门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封建皇权的象征,而成为了一个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的标志,成为了我们国家举行重大庆典活动的场所。特别是每逢国庆党和国家领导人都要登上天安门城楼主持庆典,并和各界群众联欢。

天安门前的金水河又称玉河、外金水河,河上横跨7座石桥,中桥正对天安门的中门,叫玉露桥,它是其中最宽大的一座。桥上面有雕龙修饰,供帝后专用。两旁桥名王公桥,为宗室王公行走。外侧的两桥称品级桥,共三品以上官员通行。以上五桥均为三孔。位于太庙和社稷坛门前的单孔石桥叫恭生桥,为四品以下官员过往。门桥行走等级森严,不得有丝毫触犯。在天安门南北外内外,分别耸立有四根雕刻精美、挺拔秀丽的云龙华表,每根华表高10米,直径一米,重两万多斤。华表之上卧着一樽兽像,是龙的九个儿子之一,叫做“犼”。天安门里面的一对华表上面的犼是面朝北方,双目紧盯皇宫,叫做“望君出”,他提醒皇帝不要迷恋深宫生活,而应及时出宫巡视,以利治理天下。在天安门外,一对华表上的犼则是脸朝南方,双目远眺,凝望君归,他时时关注皇帝外巡中的行为举止,如不检点或时间长了就盼望君归,就呼唤帝王不得沉迷山水,而应早日回宫料理国家大事。八国联军曾炮击此处,华表及其附近的石狮子不幸中炮,仔细观察华表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

各位游客朋友,在天安门城楼正对面就是天安门广场,这是目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南北长接近一公里,东西宽500米。如果人们肩并肩的站在广场上,整个广场可容纳10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的四周有很多著名的建筑,除了我刚刚介绍过的北面的天安门外,还有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这里是全国人民代表参政议政、举行重大会议的地方,建成于1959年,最高处46.5米,是现在广场上的最高建筑。整个大会堂由三部分组成,南部为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中部为万人大会堂,北端是国宴大厅。整座建筑自设计到完工只用了10个月,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广场的东侧矗立着中国国家博物馆,完工于1959年。那里是收藏并展览中国古代、近代历史文物及革命文物的主要场所。广场的正中威威耸立着中国第一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是为了纪念那些字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0多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及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英雄们而建。整座纪念碑高37.94米,坐落在双层基座之上,碑座四周镶嵌有8幅汉白玉浮雕,反映了中国近百年革命历史。纪念碑的背面是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正面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

提到毛主席,肯定要给大家讲讲毛主席纪念堂,各位游客朋友随我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面就是毛主席纪念堂,它建成于1976年,是为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而修建的。1977年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现在毛主席的遗体安然的躺在水晶棺中,供人们凭吊瞻仰,表达深深的敬意。

关于天安门的介绍就为大家讲到这里,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一下,按照计划的时间回到这里,我是您的导游,祝大家玩得愉快。


故宫

各位游客朋友,欢迎来到了首都北京参观游览,我是大家北京之行的导游,很荣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游览,下面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解故宫。

现在在我们面前这座宏伟建筑就是故宫博物院了。它是世界五大宫之首,还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南北长近1000米, 东西宽接近800米。由于他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筑群体,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家再来故宫以前,对故宫的印象是什么?直观的认识可能就是大,因为是皇帝住的地方,所以房子也多。那大家知道故宫具体有多少间房子吗? 根据统计,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号称有9999间半。为什么是9999间半呢?因为传说玉皇大帝有一万间房子,皇上只是天子,不能超过玉皇大帝。但同时为了能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于是就比玉皇大帝少了半间,但故宫实际上只有8600间左右。 那么这差了的1400间去哪里呢?之所以会差这么多,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说因为古代的人和咱们现代人的系房间数方式不一样。他们是以柱子来记房间数的,四根柱子围起来就叫一间房子。正是这样不同的技术方式才会出现了这么大的偏差。还有一个说法是明清两代故宫主要建筑经历了多次大火和多次大规模重修,三大殿和午门曾屡次被完全烧毁,为了防火而将很多连廊、耳房改建为封火墙。现今的太和殿就是康熙中后期重建的,其体积是明初最早的奉天殿的三分之二。

上面给大家讲了故宫房子多,侧面也说明故宫是皇家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很大很威严。那故宫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 有朋友知道吗?

下面我就给大家简单讲讲故宫的历史。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诏:“北京为兴王之地,宜为首善之区”,决定分遣大臣采备建筑材料,正式启动北京宫城的建设。在建造过程中,动用工匠23万,民夫百万人。经过十四年的建造,紫禁城终于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竣工。永乐十九年元旦,朱棣迁都北京。从此故宫开始成为明清两朝皇帝的生活之所。自明成祖朱棣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明清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起居,治理国家。

现在大家随我一起进入故宫大门。故宫共有四道门,四个方向的正方位各开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午门,就是紫禁城的正门。因为在古代 “午”代表正中、正南。大家注意五个门的前后不同。门洞南面为方形,背面为圆形,代表了天圆地方。午门正门是专供皇帝出入的。午门正上方就是郭沫若郭老1971年手书的”故宫博物院“几个大字。一提起午门,大家可能马上想起“推出午门斩首示众”这句戏词。其实午门前并未斩过人。这里是明朝实施“廷杖”的地方。廷杖就是对在朝廷上违逆了皇帝意志的大臣用棍子打屁股的刑罚,一方面是肉体的惩罚,另一方面也是精神和人格的凌辱。

各位朋友,穿过午门,现在我们已经进入故宫。故宫中这第一进院落就是太和门广场。首先我们看到是内金水河,它自西向东蜿蜒流过太和门广场,上边有五座汉白玉石桥,就是内金水桥,它们象征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质为一身的意思。进来后不难发现,它的整个建筑错落有序,中间的建筑都较为高大。这是因为它的布局遵循了《周礼·考工记》中都城设计的礼制,也就是所谓的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一文一武分列东西两翼,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而后寝则是以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三宫为中心,东六宫和西六宫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左祖右舍指的是在午门外东侧是皇帝祭祖的场所太庙,西侧则是祭祀社稷之神的场所设稷坛。

好了,说了这么久,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宏伟建筑就是太和殿,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紫禁城的正殿,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太和殿是故宫中最高最大的建筑,面积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其中太和二字出自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太”即大,“和”即和谐。意思是在天道的主宰下,阴阳和合,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万物和谐共存。太和殿在清、明两代是举行大朝礼的地方。每逢元旦、冬至、万寿,即皇帝生日这三大节及皇帝登基、大婚、命将出征、金殿传胪等重大活动都要在太和殿举行隆重的庆典。

此外,在太和殿外东西两侧还各有鎏金青铜太平缸两口,每口重约2吨。鎏金是一种金属加工工艺,据说这么大的太平缸需要用黄金100两。不幸的是,上面的黄金却被八国联军和侵华日军用刺刀刮走了。现在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缸身上留下的刀刮痕迹。太平缸的主要用途是储水,以备日常洒扫庭院、防火之用。据记载明朝时有热水处太监在每年的小雪节令,便给缸加盖,缸座底下加铁屉,用来生火,以防止缸内的水结冰,清朝时也是如此。紫禁城内现在共有明清两朝遗留下来的铜质及铁质太平缸308口,其中鎏金金铜缸18口。

以上就是太和殿的情况。我刚才说了,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在古代,举行各种大典都要选良辰吉日,那么皇帝在何处等待这历史性时刻的来临呢?就是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那我们现在就去看看!

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和保和殿之间,正处于“土”字形须弥座的中部。殿为方形,四角攒尖,鎏金宝顶。中和殿在明朝初年称为华盖殿,嘉靖年间改称中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在明清两代,凡遇到三大节举行庆典前,皇帝在赶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内阁、内大臣、都察院、翰林院官员及侍卫人员的朝贺。如果遇到皇帝亲自参加方泽、太庙、社稷及历代帝王庙、先师孔子、朝日、夕月等重大几点的时候,皇帝还要提前一天在中和殿阅览祝文,检查种子和农具。

过了中和殿,我们就来到了保和殿,它位于“土”字形须弥座的后部,为重檐歇山顶。明初永乐年间这里叫做谨身殿,嘉靖时改为建极殿,顺治年间改为中和殿。保和殿名称来源与太和殿相同,意思是统治者应该保持天人合一,维护万物的平衡。保和殿在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时候,在举行册立大典的是时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内更衣。在年底,还要在此宴请文武百官。在清朝时,每逢除夕,皇帝在这里举行宴会,宴请外藩王公。公主下嫁的宴请活动也在这里举行。到了乾隆皇帝以后,保和殿又多了一个用途,成为科举考试中殿试的地方。

好啦!故宫的前三殿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请大家参观保和殿并稍作休息。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一下,按照计划的时间回到这里。

祝大家玩的愉快。


天坛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天坛参观游览,我是此次天坛之行的导游,我很荣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游览,下面将由我来为大家讲解天坛。

天坛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祭祀性建筑群,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旗鼓祈雨的地方,它始建于1420年,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天坛也未能幸免于难,文物祭器被洗劫一空,建筑、树木惨遭破坏。特别是天坛掌管祭祀音乐的神乐宫的乐工都被日军杀害,乐谱和乐器都被劫掠一空。神乐署的建筑后来还成为日军细菌战部队的驻地。最后一个在这里祭天的人是袁世凯。但天不遂人愿,袁世凯仅做了83天皇帝就一命归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多次拨款进行修缮和大规模绿化,把古老的天坛变得现在这般壮丽。大家如果经过天坛北门会看到一个漂亮的小区叫做金鱼池社区,那里就是老舍笔下的龙须沟的原址。

我们现在来看祈年殿,这里就是天坛最核心的地方了。祈年殿坐落在祈谷坛的正中央,最初是一座长方形大殿,名叫“大祀殿”,建成于明初永乐十八年,当时是用来合祭天地的。明代中后期,嘉靖皇帝仿照上古礼制建筑“明堂”的形制,把这座长方形大殿改建成了三重檐圆殿,改名叫大享殿,专门用来祈祷岁稔年丰。三重檐下大上小,形成了伞状收缩、螺旋上升的态势,屋面铺设三色琉璃瓦,上青、中黄、下绿,分别象征天、地、万物。坛方殿圆,外方内圆,这就是“天圆地方”了。清代乾隆早期,大享殿改名叫“祈年殿”,三重檐屋面上的三色琉璃瓦统一改成象征青天的青琉璃瓦,攒尖顶也改成了鎏金宝顶。

祈年殿通高38.2米,直径24.5米,从外墙看有12根框架柱,每两根框架柱之间都有槅扇门、槛窗,三重檐下都有梁枋彩画,其中,上檐下朝南悬挂“祈年殿”陡匾,而且是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只是龙凤和玺彩画的等级略低于金龙和玺彩画。所谓和玺彩画,就是主要线条涂胶贴金、以青绿红为底色、风格富丽堂皇的彩画。祈年殿内部分别以12根金柱和12根檐柱承托中檐和下檐,正中央还有四根高19.2米、直径1.2米金柱的,叫“龙井柱”,用来承托天花藻井和上檐屋顶。所谓藻井,就是用来镇火辟邪的天花板装饰,上圆下方,就像一口倒过来的井,而之所以叫藻井,则是因为藻和井都跟水有关,这就有助于达到镇火的目的了。对了,祈年殿里的藻井是龙凤藻井,由两层斗栱和一层天花组成,中间是金色的龙凤浮雕,绝对堪称精巧华丽。有不少媒介的讲解和介绍都说是九龙藻井,那是讹传。

在这里,立柱的数量也是很有讲究的。祈年殿号称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上古明堂式的古代建筑,为了突出祈求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功能主题,在紧扣天象运用和组合数字方面,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四根“龙井柱”象征四季,12根金柱和12根檐柱分别象征十二个月和十二个时辰,两个12相加象征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合计28根立柱象征天宫中有二十八宿。然后,28根立柱顶上还有八根铜柱,合起来象征北斗星群中的三十六天罡。祈年殿所在的三层祈谷坛每层都有汉白玉护栏,每层的栏板都是108块,你知道《水浒传》里的梁山泊有一百零八将吧?这又象征着无穷无尽和功德圆满,同时也是三十六天罡加七十二地煞,与二十八宿呼应联动。

祈年殿内部结构既雄伟又精巧,层层增高,向内聚合,与外部从三层祈谷坛高台到三重檐祈年殿的层层收缩、螺旋上升相呼应,造成了直冲云霄的强烈动感和与天相接的庄严气氛。祈年殿内部正中北侧有一座圆形的石砌高台,是安放昊天上帝神版的地方,东西两侧较低的方形石台在清代是安放皇帝列祖列宗神版的地方。祈谷坛上中下三层护栏的望柱(也就是栏杆柱)上分别雕刻着游龙、戏凤、流云,而每层汉白玉栏杆外侧底部还装有排水口,上层雕魑首,中层雕凤首,下层雕流云。同时,祈谷坛南北各三列九级台阶中间嵌着丹陛石,上面雕刻的图案从上到下依次是双龙、双凤、瑞云叠加海水山崖。这都是古代建筑等级的标识。

祈年殿下、祈谷坛前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九间,坐落在高约1.5米的砖石高台上,青琉璃瓦单檐歇山顶,面阔44米,进深8.5米,分别用来供奉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山川太岁、天下神祇和历代帝王的牌位,现在分别是皇帝祭祀服装和祈年殿历史文化展馆。东西配殿前檐出廊,明间正面和走廊南北两侧各有一列九级垂带踏垛。所谓垂带踏跺,就是阶条石两边有斜铺的垂带石夹持的台阶。祈谷坛南北东西八列台阶的级数、祈年殿东西配殿的间数以及三列台阶的级数之所以都取九,是因为九是阳数之极,可以代表九重天,如果你去过故宫,就知道这还跟皇帝“九五之尊”的地位直接相关。

不过,有点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祈年殿已经不是“原版”了。这话怎么说呢?事情是这样的,嘉靖建造的祈年殿在清末因为被雷劈、着了火而“遇难”了。那是光绪十五年(也就是1889年,这一年恩格斯指导下的第二共产国际提出每年的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中秋节过后的一天凌晨,京城突降倾盆大雨,雷电交加。一声霹雳中,祈年殿上檐下乾隆御笔的陡匾被击中了,碎落在丹陛石上,与此同时,只见悬挂陡匾的横木被点燃了……五个时辰之后,祈年殿内部的火焰和烟雾开始从槅扇门和槛窗串出,烧到了梁柱,熊熊火焰把整个天空都映红了……很奇怪的是,守坛的官兵这才鸣锣报警,步军统领随即组织官方力量驰援救火。而且,大火最终还是烧了一天一夜,把整个祈年殿烧成了一堆厚厚的灰烬,连带祈谷坛上层的汉白玉护栏也因为经受不住持续烧烤而全都炸裂了。

然后,比祈年殿烧毁本身更尴尬的是,当光绪皇帝下令重建祈年殿时,却发现《大清会典》里没有祈年殿的图纸,也没有关于祈年殿规制和形制的记载,而在《大明会典》里也一样找不到这些资料。这就让工部没办法规划工程和估算费用了。于是,工部只能找工头工匠们请教,好在有一个小工匠参与过天坛修复工作,大致了解祈年殿的建筑结构,这才勉强绘制了图纸,在光绪十七年重新建成了祈年殿。因此,跟“原版”相比,我们现在看到的祈年殿实际上可以说是比较粗糙的,据说也比“原版”要低矮一点。当然,即使这样,它仍然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件独一无二的杰作,就像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林徽因所认定的那样,“有着无比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林徽因你一定知道吧,她可是跟建筑大师梁思成一起上过祈年殿屋顶的。
好,祈年殿我就大概介绍这些。接下来,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参观这座富有历史意义、建筑美学和艺术价值的宏大建筑。


长城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八达岭长城。今天由我为大家做导游,在这里祝大家玩得开心,玩得高兴!

首先祝贺大家将要成为真正的好汉了,这是为什么呢?俗话说得好,不到长城非好汉,而今天我们就要去登上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所以啊,一会儿大家就都是真正的好汉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砖石长城是明长城,基本上是在秦代土长城的基址上构筑的,东起辽东鸭绿江(也就是丹东虎山),西抵河西嘉峪关,单从外边长城来说,长达一万两千七百华里。北京境内的长城东起平谷将军关,西抵门头沟东灵山,不计支线,全长大约是520公里有余,由东向西主要有马兰路、古北口路、黄花路、居庸路、沿河城五个核心区域。北京号称有“六大长城”,这就是金山岭长城、司马台长城、慕田峪长城、黄花城水长城、居庸关长城、八达岭长城。其中,金山岭和司马台在东边,属于古北口路,分别以壮丽和险峻著称;慕田峪和黄花城在中间,属于黄花路,分别以峻秀和奇秀著称;居庸关和八达岭在西边,属于居庸路,分别以雄奇和壮阔著称。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八达岭长城,它是明长城的一段,但是据史记记载,八达岭一带在战国时期就筑有长城,而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遗存下来的长城大都是明代的了。明长城又是怎么建成的呢?笼统地说,它是从明初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主持构筑京城北部长城防线开始的。明朝构筑长城防线的主要目的最初是防止逃往漠北的元顺帝及其“北元”势力卷土重来,后来是抵御北方蒙古鞑靼、瓦剌部族南下入侵,再后来是阻挡东北建州女真(也就是后金王朝)南下进犯。从明太祖洪武朝到明神宗万历朝大约250年,明朝几乎没有停止过边墙(也就是长城)修建,直到万历晚期,整个明长城才基本建成。还有一些关城、堡城一直到明末还在重建和增建。现在八达岭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后来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80余年的修建,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在这里指挥长城防务。

现在大家已经走到的八达岭长城景区内了。有领导要问了,这八达岭为什么叫八达岭呢?这里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太行山脉西山与燕山山脉军都山分界的峡谷地带。这军都山就是古代“太行八陉”(也就是连接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太行山脉八条咽喉通道)中军都陉所在的地方,而咱们停车场看到的这条峡谷就是因为居庸关而得名的关沟。明代《长安客话》的解释,“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因为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附近山脉的最高点。从关沟南口的居庸关到北口八达岭长达四十里,是连接宣怀来(也就是河北宣化、怀来和北京延庆)盆地与京城腹地的天然通道,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早在春秋时期,燕国就已经在这里所在地设立了要塞,叫做居庸塞。到战国时期,居庸塞更是成了驰名中原的“天下九塞”之一。

远观长城,大家会发现它的基本构造包括墙体、敌台、墙台、烽火台等附属建筑。长城的墙体平均高7.8米,横切面呈T字形,下宽上窄,墙基处平均宽6.5米,墙顶处平均宽5.8米,可容十人并进,五马并齐。墙体内是黄土夯筑,外面包砌的花岗岩条石城砖。墙体内侧每隔不远处修建有一个灯城用的券门,用石质台阶与墙顶相连。当时戍边的战士就是从这里上下长城的,大家随我手指的方向看。在墙顶两侧砌有高低不同城墙,内侧较低,高约1米左右,教与墙或者称作女儿墙,外侧是齿轮状的舵墙或者叫雉堞,高约2米,上有望孔,下有射孔,当时的守城士兵就是站在这里,手拿弓箭,从望孔看清敌军位置,在射孔里用弓箭还击。高大的城墙完完全全挡住了守城士兵的身躯,让他们减少损伤。墙顶上还设有排水沟和吐水嘴,吐水嘴做成长长的石槽,伸出墙外以防止雨水冲刷墙体。大家从这个细微之处就可以看出古代工匠建筑工程品质之细。墙面严丝合缝,杂草难生,说明建筑工艺水平之高。同墙体相连在同一平面上的平台较墙台又叫马面,它的作用是一个小操场,用于士兵们习武操练。打仗时,士兵可以在平台上巡逻,或者在平台上和敌人进行肉搏战,停战期间,还可以在平台上搭建临时的帐篷供士兵休息。大家向这边看,与墙体相连但高出墙体的是敌台。这里要说明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长城上一个一个相连的小房子状的城楼是烽火台,其实不是,他们是敌台。敌台四面开有望孔和箭窗,远处望去就像是一个碉堡,里面隔成回字形、弓字形、日字形,不同的隔断用券是相连,主要用于士兵居住、粮草、武器弹药等战略物资的贮备,以便打仗之用。

那烽火台是什么呢?大家向那边看去,烽火台是在长城墙体外侧,独立建筑在山顶处或在长城的拐角处的攻防设施。它是古时用于传递信号,白天点烟叫烽,夜晚点火叫燧。一旦有敌人来袭,烽火台上便点燃烽燧报信。在天气情号能见度高的白天,燃起的狼烟在几公里外清晰可见。这可是在当时没有电话、传真机等现代通信设备的情况下,情报传递最快、意图表达最清晰的一种通信手段。

1957年,八达岭长城接待了第一位外国贵宾——原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在以后的近50年的岁月里,八达岭长城先后接待了尼克松、里根、布什、伊丽莎白二世、撒切尔夫人、明仁天皇、叶利钦、普京、曼德拉等400余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1999年2月,钱其琛副总理到八达岭特区视察工作时说:“40多年来,八达岭长城接待了3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它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同时,八达岭也是接待中外游客最多的景区,有史以来共接待近两亿中外游人。

接下来的时间由大家的自由游览,各位领导请注意防晒、保持体力,及时补充水分。大家要按照计划的时间回到这里,祝大家玩的愉快。


十三陵

游客朋友您好,欢迎您游览参观明十三陵第十陵定陵!这里是定陵三座桥,坐落在神功圣德碑前的定陵神道上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西北方向大约50公里的昌平天寿山南麓,您已经知道,它从1409年永乐皇帝始建长陵到1644年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后被葬入思陵,整个建造过程长达235年。因为这里埋葬着明朝的13位皇帝,所以叫“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总占地面积约120多平方公里,陵区占地40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帝王陵墓建筑群。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家知道明朝的陵墓为什么修建在这里吗?这要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开始说起了,那个时候朱棣的皇后徐氏(也就大将军徐达的女儿)去世。为了表示自己迁都北京的决心,于是命人在北京郊区四处寻找吉壤,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开始他们选在了屠家营,可是皇帝姓朱,与朱同音,犯了地讳。然后又选在了昌平西南的阳山脚下,可是后面有个村子叫狼口峪,这样岂不是更危险?后来选过京西的晏家台,又与晏家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莽山、虎域、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鱼河经过这里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了。确定好地方就开始开工吧。于是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正式建陵,到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完长陵的地宫,直到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才全部建完。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

定陵坐落在长陵西面的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及其两位皇后(也就是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墓,始建于万历十二年(也就是1584年),建成于万历十八年。定陵既是明十三陵唯一一座地下玄宫经过考古发掘的陵墓,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经国务院批准、按计划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始建那年,万历皇帝才22虚岁,为什么那么早就预建陵墓呢?一方面是吸取了父皇隆庆皇帝英年早逝来不及预建陵墓的教训,另一方面也是效法皇祖父嘉靖皇帝不满29岁预建陵墓。朱翊钧是隆庆的第三个儿子,还不满五周岁就因为两位兄长夭亡而被立为皇太子了,隆庆六年(也就是1572年)继位登基时也不满九周岁。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1620年)驾崩那年是58虚岁,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他在位的48年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

您知道嘉靖曾经24年不上朝吗?而万历则28年不上朝,打破了皇祖父创造的历史纪录。定陵的地面建筑规模在十三陵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永乐皇帝长陵和嘉靖皇帝永陵,而陵宫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则仅次于永陵的25万平方米,在十三陵中排名第二,比长陵的12万平方米大三分之一,因为永陵和定陵各有一圈其他11座帝陵都没有的外罗城。从历史上看,万历是很崇拜皇祖父嘉靖的,什么都想学嘉靖,但却不敢僭越礼制,因此,定陵的地宫直径略小于永陵,祾恩殿左右配殿和一些附属建筑的间数也略少于永陵。

定陵神道是从隆庆皇帝昭陵神道五孔桥西面向北分出的,全长约1.5公里。神道总宽大约是6.9米,中间是铺青石板,两侧墁大方砖。这些方砖大多出自山东临清、苏州等地,每块方砖上都有产地、监督官员和工匠姓名等记录,如果烧制质量不合格,就可以根据砖上的记录追究责任。有的方砖上还刻有“寿工”二字,那就说明它是陵墓专用的,不允许用在其他地方。我们可以通过三座桥前残存的一截神道看一个大概。神道中途本来还有一座三孔桥,2010年以前还能看到遗迹。

三座桥由三座并列的单孔石拱桥组成,桥身保存完好,汉白玉桥栏是1959年定陵博物馆开放前补配的。其中,中桥桥身宽10.4米、长19.8米,桥面铺青石板,桥洞是砖砌券洞;左右二桥都是宽4.15米、长9.3米,桥面、桥洞的形制和材料跟中桥一样。三座桥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它们跟南京明孝陵原来由一主四宾五座单孔石拱桥组成的金水桥一样象征“天河银汉”,其次,它们也在山川形势上起到护卫陵宫的作用。

三座桥后面坐落在台基上的大石碑您早就看到了吧,它就是定陵神功圣德碑,雕龙碑首,龟趺碑座,采用青石材料制作,形制跟长陵神功圣德碑大致相同,碑首上浮雕六条首尾交盘、头部向左右两侧下垂的小龙,这些小龙代表的是龙与龙生的另一个儿负屃,不在“不成龙”的九个龙子中,它因为喜文好学,所以常常跟赑)(也就是龟趺)搭档,担当护卫石碑职责。您知道,这座神功圣德碑本来是跟长陵神功圣德碑一样罩着一座重檐歇山顶方亭的,方亭上顶为木梁架结构为砖石结构,墙身是红色混水墙加青砖槛墙,四面各开一个拱券门洞、各出一列台阶。您现在看到的台基四面都有宇墙(也就是女墙)、中间都开口出阶,就是明代碑亭形制留下的痕迹。

定陵神功圣德碑亭据说毁于1644年清军入关时。十三陵的神功圣德碑除了长陵神功圣德碑外,都是没有碑文的“无字碑)”。我在长陵神功圣德碑亭时曾经提到,这“无字碑”的产生主要跟嘉靖皇帝(也就是明世宗)有关。那是嘉靖中期的事情,起先是有鉴于除了长陵外的六座陵墓都没有神功圣德碑,嘉靖让内阁大学士夏言负责增立;接着是嘉靖下令在长陵陵宫内修建圣迹碑,其他各陵参照增立,在七座圣迹碑亭落成后,礼部尚书严嵩请求嘉靖御制碑文,但嘉靖却因为有难言之隐而始终没有回应。就这样,长陵之后的六块神功圣德碑和七块圣迹碑都成了“无字碑”,而后面的神功圣德碑和圣迹碑则有样学样,都跟着做成“无字碑”了。

那么,万历又有什么“神功圣德”值得称道呢?说来也是有的。因为万历前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李太后支持下推行“万历新政”,开创了开创了“万历中兴”的治世局面,这份功劳也要记在万历皇帝头上。而在长达28年的“国本之争”(也就是太子之争)中,万历因为一心想立他宠爱的郑贵妃生的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不愿立宫女出身的王恭妃生的皇长子朱常洛(也就是明光宗)为太子,遭到朝廷大臣们的强烈抵制就耍赖,始终杠着不上朝,这就是典型的懒政行为。太子之争为什么叫“国本之争”呢?因为太子被认为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包括宫廷历史在内的明代历史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嘉隆万(也就是嘉靖、隆庆、万历)大变革时代更是故事多多,只是我在这里没有办法说得很多,只有靠您自己根据兴趣去寻索了。

必须指出的是,神功圣德碑的后面本来还有一组连着定陵外罗城城墙的“三座门”,是定陵正宗的第一道门,可惜早在清代初中期就已经残毁了。所谓“外罗城”,就是城外城。在明十三陵的所有陵宫中,只有嘉靖皇帝永陵和万历皇帝定陵建造了外罗城,也就是在陵宫外还有一个外罗城区域,有一道城墙把陵宫宫墙外面的一些附属建筑围在外罗城内。定陵外罗城现在还能看到墙基遗迹。同时,外罗城前神道两侧本来还有一些规模不一的陵宫附属建筑群,右侧是饲养陵区用马的神马房、守陵太监居住的神宫监等,左侧是掌管陵寝祠祭的祠祭署、宰杀牺牲动物的宰牲亭等。其中,规模最大是神宫监,房屋多达300多间。这些建筑群大约在清代中期,乾隆为了修建自己的陵寝裕陵将定陵的大型楠木和建筑材料拆毁挪用,现在仅有少量遗迹留存。

好,我们现在到陵门跟前去。接下来的时间由大家的自由游览,各位领导请注意防晒、保持体力,及时补充水分。大家要按照计划的时间回到这里,祝大家玩的愉快。


颐和园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就有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这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是我们共同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

我们现在即将前往的就是颐和园,利用这一段时间,我向大家简短的介绍一下颐和园的 历史以及现在的状况。

最早在辽金时代的时候,皇帝就已经开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园林了。当时在今天的万寿山 昆明湖一带修建了金山行宫,将这里称为金山、金山泊。到了元朝,有将这改名为翁山、翁山泊。而明代初期则改称西湖并修建了园静寺,命名为好山园。到了万历是十六年,也就是 1588 年,这里已经具有一定的园林规模, 享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称 誉。然而让这里真正成为一处皇家园林的是清代。在康熙年间就曾在此修建行宫,到了乾隆 十四年到二十九年,也就是 1749~1764 年,就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了清漪园,扩湖、推山, 将湖称为昆明湖,山叫做万寿山。而且这里还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和我国古代的大多 数皇家建筑一样,这里也没能躲过入侵者的践踏,在 1860 年这里被英法联军抢掠并且烧毁 了。过了一些年,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经费对这里进行了重建,而且光绪皇帝下昭将这里改 名为颐和园。可是在 1900 年的时候,颐和园又再次遭到了八国联军(俄英法德意日美奥)的严重破坏。从此之后对这里所进行的重修, 因为财力不足, 所以后山部分长期都没有修复。 到了 1912 年,依照清史的优待条件,颐和园仍然掌握在逊帝溥仪手中。过了两年,这里曾作为他的私人财产一度开放,但是因为交通不便票价昂贵等原因,没什么人来。在 1924 年 溥仪被逐出颐和园后,北洋政府将这里正式改为对外开放的公园。1948 年12月,人民政府接受这里后,经过综合治理,仍然保持着其皇家园林的风貌。而且这里还成为了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我们即将所看到的颐和园共占地290公顷,其中陆地四分之一,水面达到了四分之三。 根据皇家园林建园的用途和特点,可将颐和园景区分为政治活动区,帝后生活区和风景游览 区三个部分。

来到了东宫门,我们本次的游览也就正式开始了。

在东宫门外,有一座“涵虚”、“罨 yan 秀”的牌楼。其中涵虚的意思是天地开阔,山清水秀,包罗万象。罨秀是有捕捉美丽景色之意。而东宫门也是颐和园的正门。门上高悬的颐和园的匾额就是光绪皇帝的手书。颐和二字则取颐养精神、心情平和的意思。

进入东宫门,我们首先来到的便是颐和园的政治活动区。南侧对称排列着南北九卿房, 是清朝九卿六部值班的地方。在往前行,便来到了仁寿门,迎面看到的这五块太湖石叫作峰 虚五老,寓意长寿。而在汉白玉须弥座上的这只铜制怪兽,人称麒麟,俗称四不象,是龙九 子之一,象征吉祥富贵。在殿前还陈设有两对龙凤造型的铜香炉,在朝里活动中是用来点香, 渲染气氛的。按古代礼制,龙居中,象征皇帝,凤在两侧,象征皇后。而在这里,却是龙在两侧,这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不无关系,突出了凤的地位。

我们面前这座雄伟的建筑就是仁寿殿。其实在乾隆年间的时候,规定凡是当朝的大殿就 要叫做“勤政殿”,意思是游园不要忘了勤理政务。到了颐和园的时候,便将这里改为仁寿 殿,取自孔子论语中的“仁者寿”,意思是施仁政的人可以长寿。现在,仁寿殿的陈设和原状是基本一致的。殿内的地平床上有九龙宝座。它后面还设有紫檀木九龙屏风,屏风以紫檀木为框架,雕有九条闹龙,中心是玻璃镜,镜面上写有 226 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在宝座四周, 还设有掌扇,角端等。其中角端是传说中异兽,实际用处其实就是香炉。而殿内两侧的暖阁, 是慈禧光绪还有王宫大臣休息的地方,当中有一幅百蝠图的缂丝工艺品,中间还有一个慈禧亲笔写的寿字,因为蝠与福同音,所以这幅工艺品也被称为百福捧寿。

这个玻璃风景台屏是 用翠鸟的羽毛粘制而成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乾隆年间的作品虽然历经二百多年可是还是色彩依旧。

穿过仁寿殿我们就来到了当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看戏的场所——德和园,取自左转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听了美好的曲子,就会心地平和,达到道德高尚 的境界。德和园的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中最大的,结构严谨,十分的壮观,高 21 米,低台宽 17 米,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是福台,禄台和寿台。在寿台地板上还有一口深井, 四眼干土井。各层地板都可以开合。在开启时,天井和地井沟通,顶部有绞车牵引,可以是 剧中的神仙鬼怪在舞台上天入地,寿台下面的井还可以起到声音共鸣的作用,使演员声音更加洪亮,水井还可以用于表演龙口喷水等景观。除此之外,还设有扮戏楼, 共演员化妆用的。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展示戏装,陈设慈禧的奔驰车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扮戏楼。

在戏台的对面,是颐乐殿以及东西侧的廊子,这里就是当时帝后和王宫大臣们看戏的地 方。殿内正中设有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是慈禧受贺时用的,凤为百鸟之王,把这个屏风 放在颐乐殿,暗喻了慈禧太后的权威。当年王宫大臣看戏的廊房现在已经被开辟为颐和园文物展览室,东侧是慈禧太后的服饰以及生活用品,西侧则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

在我国古代,有首诗曾经写到“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现在来到的仁寿殿后的假山中,便能体会其中的含义。这里运用了我国造园艺术中的抑景法。开始,这里好像已经没有路可以走了,可是随着不断的前进,豁然开朗,在我们前面有出现了一碧千倾的昆明湖。

昆明湖原来是一个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叫西海,面积还没有现在的一半大。到了乾隆年间修建园林的时候,将这里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湖泊,而这里为什么叫做昆明湖呢?这是因为在距今 2000 多年的西汉时期,云南滇池有个小国叫做昆明国,汉武帝为征伐那里,在首都长安开凿了一个仿滇池的昆明池,操练水军。乾隆皇帝根据这个典故,将西海 改为昆明湖,并效仿汉武帝在这里演习水师,这就是昆明湖名称的由来。而当时改建昆明湖 所挖出的淤泥全都堆在了翁山,是原来的小土丘增高和扩展了不少,乾隆皇帝在为母亲祝寿 的时候,在山上园静寺的遗址上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并将翁山赐名万寿山,取意长寿。在 不远处有一个小岛上种的全都是桃柳,上边有一个亭子叫做知春亭, 古人云:“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来到的时候,这里就是颐和园中最早报春的地方。

我们看到这组建筑别致、环境幽雅的四合院叫做玉澜堂,出自晋代诗人陆机:“玉泉涌 微澜”的诗句,这里就是光绪皇帝来颐和园是居住的地方。既然说到了这里,就有必要提及一下戊戌变法。爱新觉罗载湉(tian)就是清朝的第九个皇帝,也就是慈禧的侄子,光绪皇帝。同治皇帝死了以后,慈禧太后为了能够继续掌权,所以就让、四岁的载湉当皇帝,而她 则再度垂帘听政。到了光绪 19 岁亲政以后,宫廷内保守派和维新派在政治上起了冲突。1898 年,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通过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由于这次变法运动只持续了 103 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位代表的保守派所扼杀, 所以也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以后,光绪被软禁在了南海的瀛台岛上,每年慈禧来到颐和园,他也必须一同前来,住在玉澜堂。为了控制光绪的一举一动,慈禧太后命仁在玉澜堂周围修筑了不 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把守,此时的玉澜堂好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过到了现在,原来 的砖墙已经基本拆除了,基本上恢复了以前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内的砖墙仍然保持原来的样子,作为有关变法的遗迹供游人参观。在玉澜堂殿内有乾隆时候制作的地平床,宝座,屏风,香几等等,东暖阁是光绪的早餐室,西暖阁就是寝室,殿外东侧是书房,西侧是洗手间,浴室以及更衣的地方。殿内的御案是紫檀木框架,以沉香木为中心,做工十分精美。 围屏是用两层玻璃合成的,上边既有中国山水画, 也有西洋的风景画,颜料是用天然宝石研 磨而成的,至今色彩依然艳丽。前层玻璃的背面画有前景和中景,后层玻璃的正面有中景和远景,两层之间相隔一段距离,立体感极强。而殿中“复殿留景”的匾额意思就是深宫中住着圣明之君的意思。

在玉澜堂的后边就是宜芸馆,宜芸是适于藏书的地方。正殿就是光绪的皇后隆裕居住的 地方,西配殿曾经是光绪宠爱的妃子珍妃的住所。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 慈禧命令隆裕皇后住到石丈亭北西四所的第一所,让珍妃住到第二所,这以后, 光绪皇帝想见到自己的内人都很困难了。

出了宜芸馆,我们就来到了乐寿堂。乐寿是出自《论语》中“智者乐,仁者寿”,意思 是说,这里就是仁者智者居住的地方。乐寿堂是生活区里的主要建筑,在乾隆年间,这里是 乾隆母亲纽钴禄氏居住在这里,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就住在这里。

通过了水木自亲,也就是乐寿堂的正门,我们也就进入了庭院。可以看到在庭院中陈设 乐很多的东西。铜鹿、铜鹤、铜花瓶,分别借鹿、鹤、瓶的谐音,取意“六合太平”,意思 是天下太平。园内还种植有玉兰、海棠、牡丹,取意“玉堂富贵”。中间的这块太湖石,因为形状像灵芝,所以叫做“青芝岫”。其实它还有个名字叫做败家石,这是因为在明朝有个 人非常喜欢石头的人叫米万钟,在房山看中了这块石头,要将它放入海淀的勺园当中,可是在因为种种不利因素,推托说耗尽财力,将它丢在了路边,后来,乾隆皇帝在从清西陵返回 京城的途中看到了这块石头,所以将它运到乐寿堂。在乐寿堂殿内有以玻璃镜子为中心的紫檀木屏风,上边还镶嵌有贝雕饰物。镏金九桃大熏炉是用来焚烧檀香的,起到调节室内空气 的作用。桌子上的两个青花大瓷盘是清代青花瓷的代表作,用来盛放水果供慈禧观赏和闻香 气。在殿内东西两侧还有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两副坐屏,都是粤绣精品。殿顶悬挂的五彩玻 璃吊灯,是 1903 年从德国进口的,它是我国早期的电灯之一,发电机安装在文昌阁附近。 在慈禧太后吃点心和品茶的时候,还可以观赏鱼桌,它是以金星紫檀木坐框架,镶有玻璃台 面, 桌子里边还镶嵌着用珍贵材料镂空雕琢的山水人物和亭台楼阁,密封性良好,可以养金 鱼。殿内“慈晖懿祉”的匾额意思是:受母后之深恩,托母后之洪福。乐寿堂的西跨院叫扬仁风,庭院内的建筑极具江南园林特色。在园内北面的正中山坡上, 有扇面形状的“扇面殿”,殿前地面使用汉白玉砌成的扇骨、山轴,整座殿堂好像一把打开 的折扇。

从这里出来,我们就走上了连接万寿山与昆明湖的长廊。它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 全长728米,共273 间。由于长廊的地基是随着万寿山地势高低而起伏的,所以廊身的走向 是以昆明湖北岸的弯曲而变化的,在地势高低和变向的连接点上,还建有四个亭子代表春夏秋冬,分别是留佳寄澜秋水和清遥, 设计十分的巧妙。长廊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有画廊之称。这是因为在廊中共有苏式彩绘1.4 万多幅, 而且很少重复。其中有关于西湖风光的546幅,是乾隆十五年建造长廊时,命人到杭州临摹回来画上的。人物画多采用了我国古 典文学名著,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 所设计的内容时间跨度非常大, 从三皇五帝到清朝,上下五千年,可以说的上是我国文化史的一个缩影,在 1900年的时候, 这里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为全球画廊之冠。

走出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以排云点为中心的祝寿庆典区,这里是万寿山前山最宏伟的 一组建筑,构成了万寿山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从临湖码头到山顶的智慧海,分布有排云门、 排云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等主要建筑。

排云殿建在乾隆年间大报恩延寿寺中大雄宝殿的遗址上,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接受百官朝贺的地方。排云出自晋代诗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

在殿内,除了宝座,屏风等常规陈设以外,还有一些渲染气氛的特殊陈设,比如用台湾乌木雕刻的屏风,沉香木雕刻的寿字,圆镜插屏,金漆梅花树船和桦木根雕群仙祝寿。在祝寿的时候,二品以上的官员跪拜在排云门内,而三品以下者则在门外,光绪皇帝在二宫门正中跪拜,慈禧则坐在正殿内的九龙宝座上接受拜贺,可见慈禧太后当时地位之高。(“蕃厘经纬”的匾额意思是幸福无边) 佛香阁、众香界和智慧海是乾隆年间大报恩延寿寺的一部分。佛香阁建于乾隆二十三年,也就是1758年,在光绪十七年的时候重建,耗费了银两78万多两,是颐和园当中花费最多的工程。它是全园建筑的中心,以8根铁梨木为支柱,支撑着41米高的三层,八面,四重檐的阁楼,艺术水准非常高,原来在这里供奉有5米多高的金身佛香。

智慧海在万寿山的最高处,建于乾隆年间,名称来自《无量寿经》中“如来智慧海,身府无崖底。”意思是如来佛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这里是一座用琉璃砖瓦和石料建成的两层 无梁殿,原来供奉有无量寿佛,外壁上还嵌着 1008 尊小佛,虽然在 1860 年英法联军入侵的时候殿堂没有被烧毁,但是这些佛像却遭到了破坏。 站在万寿山上看长廊,像一只展翅飞入昆明湖的大蝙蝠,昆明湖又象征着东海,这蝙蝠飞入东海的设计就是福如东海的象征。

关于颐和园的介绍就为大家讲到这里,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一下,按照计划的时间回到这里,祝大家玩的愉快。